
作者:廖桂賢 出版: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部落格:西雅圖凹凸鏡的主人。如同書序中所說的,這本書不止是空間規劃專業者必須讀的,更適合所有在大小都市中生活的人一同閱讀的作品。
從城市文化、交通建設、治水政策甚至是消費觀念與城市開發,作者一步步提出了心中的看法;雖然這也僅只是一個人的想法,卻一再顛覆了以往在學校領悟到的各種想法,也直接指出了不少專業者或非專業所抱持的一般常有的想法中的盲點。
書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正好反映最近發生在台灣的天災:
「......在台灣,每當豪雨來襲就有人受害,然後罵聲四起。為心疼自己的生命財產而罵也好,政治人物用來做政治鬥爭工具也好,總之,罵的不外乎是政府無法保護人民,並且要求政府立刻整治河流......土地不當開發及過度使用,許多不該住人的地方都蓋了密密麻麻的住宅,這才是水患發生的主因 。如果要罵政府無能,罵的不該是政府沒有做好排水或堤防設施,而是該罵政府不斷容許在本來就容易淹水的地發進行開發......淹水、土石流該怪誰?不要只怪政府,還要怪我們自己的天真和盲目。」
在八八水災後,新聞播出的每一個現場畫面,都讓我想到這一小段文章。在台灣,過度開發、各聚落詭異的漫延方式以及開發商罔顧人命的問題早該被重視,但在每次災難發生後,這類問題往往被媒體或政客操縱著而掩埋在救災不利與災民權益的問題之下,救災固然重要,但有多少人在這之後真真的去釐清問題而進一步有所作為。這次災後重建應該被視為一個機會,作為台灣都市與環境共生的起點。
災難發生後,作者廖桂賢也提出了更進一步的看法,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學習了解環境的變遷,擯除人定勝天的想法,敬畏自然,才是保命的王道。
書中又有一段,指出了所謂開發與永續發展的盲點:
「但是在Bo01努力創造生態多樣性的背後,其實有個黑暗的故事:Bo01開發之前,這裡本來就已經是不折不扣的生物棲身地,擁有豐富的鳥類生態,卻因為土地開發而被摧毀。換句話說,Bo01先扼殺了生態多樣性,然後再於水泥叢中努力創造生物棲息地,說是『努力』,實在諷刺。」
這讓我想到大學校外教學去參觀的住宅開發案,該建案就標榜著「緊臨水鳥棲息溼地」,再列出各項綠建築節能設置。或許將來會有更多這類型的開發案,好的生活環境就只能往自然環境中住嗎?與其住在自然中,每天上下班要開個一小時車程,不如住在如台北信義區或台中五期區那樣的高樓層住宅,假日閒暇時再花點時間到郊外走走。
在經過大學四年所謂的專業課程後,這本書將我的觀念又拉回原點,在這個人人都能說出一口大道理的規劃領域中,重新思考都市發展與其在大自然中的真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