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文章起因於一則新聞 "兩岸大學強人才 家長:笨蛋才選台大"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21/116/24adm.html

內容是關於商業周刊新一期的內容 "該不該到中國唸大學"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9931

讀到這,就可以想見這篇網誌是關於兩岸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中國真的有實力與潛力,但是家長們或是學生們真的準備好踏入中國了嗎?


我沒有真正看過商業周刊所報導的實際內容,但是這篇簡短的新聞稿已經讓我有相當多的感觸。
  
我是一個正在荷蘭留學的小小碩士生,沒有踏入中國大門的經驗,

實體接觸過的中國人也僅止於學校裡另外十多個中國學生(不知道有沒有二十個),以及旅遊時所見到的中國人。

而接觸這些中國人的經驗以及這篇新聞的內容驅使我寫下這篇網誌。 
 
 
首先來看看,在台灣的環境下,一個準大學生擁有什麼樣的特質,

經過十二年的學校教育,接觸到的是課本及考試卷,缺乏獨立思考的經驗,或是說,缺乏對事情理性思考的能力。

有些人會爭論,一個 "頂標級" 的學生應當有著不一樣的特質,或許是吧,

但我相信還是有多數可達到 "頂標級" 的學生都是因為長時間唸書而掙得的結果,同樣可能缺乏需要經過相當訓練的思考能力。

那麼這樣的思考能力是從哪裡得到的? 答案是大學,以及研究所。

沒錯,中國的學習及競爭風氣非常強盛, 比起台灣是較適合培養這方面能力的場所。

但是要注意的是,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準大學生,高中畢業生,缺乏成熟的思考能力代表著其價值觀及思維極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

且大學四年期間正是一個人轉入成熟的階段,這段時間所經歷的看到的學到的一切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接下來是中國的環境,我沒有到過中國,台灣新聞的報導也絕對是偏頗的事件,


跟可能正在思考是否前往中國的準大學生是一樣的立場,但是我可以從接觸中國人的經驗來 "推測",

有人會說,不是所有的中國人政治立場都是這麼強硬,沒錯,甚至在拋開意識型態及政治問題後,很多中國人是很好相處的,

但是必須了解的是,中國人及台灣人在對"台灣(或說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還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最基本的認知就是互相對立的,

不少中國人在跟我交談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把 "我" 當成 "國人" 在談中國時的用詞也是 "國內" ,
  

立場強硬一點的,可以因為你報名一個校內活動,台上五分鐘的小小表演,通知大使館來槓你 (參照網誌 International Social Evening),

如果我在荷蘭遇到的幾個中國人經驗是這樣子的,那一個台灣(留)學生在中國境內會是怎麼樣的環境? 又會受到怎麼樣的影響?
 
 
綜合起來,一個十八歲的準大學生,踏入這樣的大環境,結果會是什麼樣子,其實我也不知道,

但可以了解的是,如同吳祥輝所說的,"教育要往三十年後看",同樣的,三十年後,前往中國的學生將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要活動者,

也就是說,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將來的這些人會將在中國學習到的價值觀在台灣社會實現,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我不是想反對這樣的政策,也不是想說中國人很糟糕,其實我同意中國人是有實力的,

而是想提供另一種觀點及意見,從一個能接觸到中國人的台灣留學生的角度來思考這些事,

但是能看到或是會認真看待這篇網誌的人應該不多,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naludao 的頭像
    Monaludao

    阿阿阿的筆記本

    Monalud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